当前日期:

学院新闻

(农民日报)“这一年,我们在风雨中收获”——对话雍太文、杜焕永、廖建毅

时间:2022-12-29  来源:     点击数:

“这一年,我们在风雨中收获”

◇雍太文

“这一年,我们在风雨中收获”

◇杜焕永

“这一年,我们在风雨中收获”

◇廖建毅

嘉宾

雍太文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杜焕永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廖建毅 湖南省安化县东坪镇马渡村党总支书记

主持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孟德才 刘知宜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谋篇布局进入具体施工阶段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三农工作遇到很多风雨挑战,也取得了不少亮眼成绩。又到年终岁尾,在乡土大地上辛苦一年的人们,当他们回首即将远去的2022年时,会有怎样的心得感悟?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又是怎样的画面?本期对话邀请农技专家雍太文、种粮大户杜焕永、村支书廖建毅三位嘉宾讲述他们这一年的经历、思考与收获。

各种挑战中怎样夺丰收?

——虽然那段时间地面温度明显超过了人体的耐受范围,但我们的科研团队还是每天坚守在地里,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主持人:过去一年,您主要做了哪些三农工作?这之中,有什么难忘的故事和瞬间?

雍太文:这一年我的主要工作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我师从杨文钰老师,研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已经有20年的时间,杨老师是BET体育365投注官网教授,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指导组组长。我们的研究成果近年来逐渐得到产业界和政策界的认可。2020年和2022年,这项技术先后两次被列入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集中支持适宜区域、重点品种、经营服务主体,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宝贵机遇。从这个意义来说,2022年也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面积推广的第一年。

这一年,我们在风雨中收获,经历的难忘故事有很多,印象最深的还是抗高温干旱夺取丰收的过程。今年夏天,我国多省市遭遇罕见高温干旱,对我们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工作也带来一定挑战。主要有两大难题,一是高温播不了种。6月中旬的黄淮海地区正值播种季,但那段时间当地几乎每天都是超过40℃的高温,种子刚播下去,很多都被烫熟了,根本出不了苗。二是高温环境下如何抗旱保苗。四川及长江流域地区在高温到来前已经播完种了,但如何在高温环境下确保豆苗健康成长,同样是个严峻挑战。

虽然那段时间地面温度明显超过了人体的耐受范围,但我们的科研团队还是每天坚守在地里,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针对高温不能抢墒播种的问题,我们提出有水源的地方先造墒再播种,无水源的地方推迟播种期至6月下旬,等雨播种。针对已经播种地区抗旱保苗问题,我们鼓励经营主体多措施应对高温晴热天气,一是采用移动式喷灌系统,通过喷灌达到灌水补墒降温的目的;二是增施抗旱剂与叶面肥,增强植株营养和抗逆性;三是对夏玉米、夏大豆受旱严重造成绝收地块(植株死亡率60%以上),在雨后及时补种生育期较短的秋大豆。我们和当地三农干部群众一起努力,终于克服了这些困难,完成了农业农村部今年制定的在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1510万亩的目标任务,并且超额完成至1640多万亩,这在今年罕见的高温干旱情况下,是十分难得的。

杜焕永:10年前,在城里打工的我决定返回家乡搞种植。因为从小在农村长大,我始终认为在城里打工的生活只不过是人生中的一段插曲,最终还是要回到生我养我的黄土地上。2013年,当我和几位朋友一起成立合作社,流转了150多户村民的900多亩土地时,我十分激动。我还记得当时对自己说了一句话:“当一个农民拥有自己的一片土地时,就拥有了一片可以翱翔的蓝天。”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如今我们的合作社已经成为河南省滑县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共有150多人,拥有各类农机具130余台。2022年,合作社共流转土地2048亩,进行土地托管服务5万多亩,服务农户2000余户。合作社在自有种植土地规模化经营、单元化管理的基础上成立社会化服务中心,利用北斗导航、北斗平地仪等先进农业机械和先进技术,开展“订单式”服务,为周边农户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包括耕、种、管、收、储等一体化服务,让农民种地省心省时,引导群众多种粮、种好粮。

2022年,合作社粮食产量创了新高。合作社种植冬小麦1900亩,亩产1300多斤;种植玉米1400亩,亩产1400多斤。今年粮食价格也比往年高。冬小麦最高卖到了每斤1.5元,往年是每斤1.3元左右。玉米卖到每斤1.4元,往年是每斤1.2元左右。别看每斤价格只高了两三毛,一亩地能多收个三四百元。今年我们合作社光粮食纯收入就达到100多万元,是一个丰收年。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合作社种的40多亩白菜、胡萝卜等蔬菜基本都亏损了。一方面是去年蔬菜价格高,今年跟风种植的多,导致蔬菜产量多、价格低。另一方面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蔬菜运不出去,烂在地里不少。不过这些亏损和粮食丰收带来的收益比起来是微乎其微的。

廖建毅:我所在的马渡村地处湖南省安化县的山区,本身可耕种的土地比较少,过去村里一般是家里有劳动力的种植水稻,缺劳动力的就零星种点蔬菜、黄豆,没有形成地方特色产业。

2019年我回村担任村支书后,开始带领村里人建设果园,发展集体经济,主要种植进口品种果冻橙——“爱媛38号”。这个品种相较于传统品种来说,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到今年为止已经发展了大约四五百亩。也是从今年开始,果园开始产生经济效益,虽然受到今年高温天气的影响,果实大小比预期小20%—30%左右,但产量还是达到7万多斤,而且销量也不错。随着果实全部销售出去,脱贫户的分红与老百姓的工资也都落实到位了。此外,我们还在传统果园种植的基础上,开发了以果园观光、采摘、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一方面减少了园区管理的人工成本,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村里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的发展,为本村产业融合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主持人: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年,您所从事的三农工作发生了哪些变化?和往年相比,今年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雍太文:今年工作中最大的变化是人们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认知程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过去这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多是在四川、云南等南方区域,如今在全国开始大范围推广开来,人们对这一技术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地方政府和农民朋友对这项技术的增收效果也有了实实在在的认同。

今年在技术方面,我们取得了两大突破。一是在全国多个地方创造了大面积可推广、可复制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样本。在山东省禹城市,间种大豆产量达到165.1公斤,间种玉米达到633.78公斤,创下黄淮海地区机械实收的高产纪录。在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推广的套种大豆产量达到180.2公斤,玉米达617.66公斤。一南一北都创下佳绩。二是全程机械化与推广示范的深度融合。过去说起技术模式的推广,很多人都反映最大的困难在于没有足够的播种机、收割机和植保机。今年,我们加强了全程机械化对于推广示范的支撑力度。以我蹲点进行技术指导的山东禹城为例,全市13.46万亩的推广面积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当地农业农村局进行统一招标,对全市农机企业、机械的引进和使用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同时,通过调购机具、强化社会化服务,提升了机械化水平,有效促进了技术的落地推广。

廖建毅:与往年相比,今年我们村发展最大的进展是找准了方向。过去我们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都是小家小户做自己的小农产品,不成规模也没有特色,别人提到马渡村,都说不出这个村子是做什么产业的。而今年再提到马渡村,首先想到的就是果冻橙产业基地。今年是果冻橙产业产生效益的第一年。为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对果园进行了扩建,从原来300亩扩展到了现在的450亩。

就周边农户增收来说,虽然受到高温天气影响,水果基地的产量比预期少,但因为高温天气,果园需要更多人力维护,带动周边农户的工资上涨。往年我们只需30—40名工人,今年果园用工平均增加了20名左右,员工年薪也由往年12万多元增加到了18万多元。

发展产业怎样让农民增收?

——最大的困难还是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发展方式方向的转变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接受的。我们需要取得老百姓充分的信任与支持,让他们放心大胆地跟着干

主持人:在您看来,您过去一年做的事情对乡村振兴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经历这非同寻常的一年,您对乡村振兴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雍太文:今年3月,中组部会同农业农村部、科技部、教育部、国资委、国家乡村振兴局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我本人有幸成为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科技特派团团长。作为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的一名岗位科学家,我很荣幸能够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在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产业。而产业要发展、要高质量地转型升级,首先要打破旧有观念的束缚,才能实现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的目标。

以我们的实践为例,大凉山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方式比四川其他地区都要相对落后,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当地人的生产观念也比较保守。比如,我们在驻村指导时对合作社提出建议,希望购置一些农业机械,但合作社却下意识地拒绝了,认为他们有的是人力,不需要机械。而当我们通过示范,把机械化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后,他们逐渐接受并习惯了使用农业机械。科技特派员就好像是科技理念的播种者,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逐步改变了脱贫地区地方领导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进而逐步改变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哪怕是微小的改变,也是向着乡村振兴奋力前行的积极步伐。

杜焕永: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我认为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要通过规模化提高生产效益,进而提高农民收入。但大国小农是我国基本国情,我们不能搞西方“大农场”那一套,必须扶助小农。这里就凸显出了土地托管服务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通过我们的土地托管和社会化服务,一方面,能够让更多小农户享受到现代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便利,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提升农业效益;另一方面,还有助于让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我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发现有三方面因素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水平要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农民才会涌入到二三产业,逐步离开土地,土地托管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次,要有老百姓信得过的村“两委”干部。怎么才叫信得过?举个例子来说,老百姓拿钱装到村干部的口袋里,就跟装在自己的口袋里一个样。达到这种信任程度的时候,老百姓自然愿意把土地流转给村“两委”,由村“两委”统一发包,再交合作社统一经营。

最后,要有实力强劲的土地托管服务公司。这个实力强,不仅是指机械设备强,还要技术经验好、操作流程规范,有一整套成熟的土地托管服务制度。否则,他们无法保证对土地的有效管理,也无法提高农民从土地获得的收益。

主持人:过去一年,您面临的最大挑战或困难是什么?目前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是否已有相关应对思路?

雍太文: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大面积推广示范中确保每一个主体、每一块田地的技术都是到位的,是能够保障相应产量的。两个作物套种要达到和谐共生,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其中涉及很多复杂的因素。比如,种植密度、苗后除草、化学调控等。技术环节中任何细节不到位,都难以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多收100公斤大豆”的目标。

在推广过程中一个现实情况是,很多人对于这项技术是不熟悉不了解的。为了让更多人快速熟悉掌握这项技术,确保在大面积推广中技术到位,全国农技中心从今年年初启动了大量培训,从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轮训,逐渐延伸到下面的市、县。与此同时,我们团队所有成员也都进行了分省包片,随时随地进行实地调研与现场讲解,有效推动了技术普及与落地。

廖建毅:其实最大的困难还是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果园的发展,通常需要3年左右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成果。尤其对于老一辈来说,这种发展方式方向的转变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接受的。在3年的周期里,我们既需要取得老百姓充分的信任与支持,也要让他们放心大胆地跟着干。

我们是怎样做的呢?一方面耐心做思想工作。有的上了岁数的老人难以理解,我们会通过间接做晚辈的思想工作来积极争取。另一方面,让农民在经济上得实惠。传统的耕种转变为规模化和机械化耕种后,大家由单打独斗变为集体去合作社上班,有一些农户不太乐意。我们可以给他们算一笔明明白白的效益账:原先自家零散种植利润大约在每亩1000元,而签订合同去合作社上班,工资收入是远高于此的。同时为了保护农户的利益,我们的合同都是以3至5年为一个周期,根据当地的务工收入涨幅及时进行调整。通过看得见的利益和完备的保护机制,农民的后顾之忧得以消除,产业的发展也顺利推进。我由此得出一个道理:必须要让农民切切实实地从经济上获得收益,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更好地投身乡村振兴。

杜焕永:我国现在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作为一名合作社理事长,一个金融主体的管理者,我会考虑很多事情,比如,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农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完善等。

今年,合作社面临一个新问题,不能说是困难,但却是一个烦恼。今年粮食价格高,产量也不错,原先把土地流转给我们的农民,有不少又开始要求退地,给我们的规模化经营造成了一些麻烦。有些人听说种粮有钱赚了,便撺掇农民把地租给他们种,但实际上他们对农田的管理水平远不如我们。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坚持“随行就市”原则,及时调整土地流转价格,不断提高托管服务效能,以合理的价格和满意的服务赢得大家的信任。其实这些回来“抢地”的人,大部分是一时兴起,他们种一两年没见到好的收益,还会把土地再流转给我们。

怎样抓住农业强国的历史机遇?

——让技术更加简单易懂和落地生根,发展果园和休闲农业,留住一部分农业文化,让我们的孩子能够了解农业是什么

主持人:2022年即将过去,您最想对您的同行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廖建毅: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这样说?我与很多刚刚回村接手发展的三农干部一样,早年去外面打拼,到30多岁回村后,很多本地人都不认识我,还以为我是外地调过来的干部,我也只能边摸索边工作。作为村干部,最常见的就是为村里修建基础设施,但工程是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土方、石方很多专业知识,这仅凭个人的力量是做不好的。因此后面我们开展工作都是依靠群众的力量,周边的老百姓有很多是懂工程的,让他们来自主监督、抽检,一方面能调动村民共建共享的发展活力,另一方面,村民永远是我们开展工作最好的抽检师与监督者。

杜焕永:作为“新农人”,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身上肩负的使命,就是要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就是要在我国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上贡献“新农人”的力量。

这些年来,经常有同行来我们合作社参观交流,当他们表露出对农业发展前景的担忧或信心不足时,我就给他们讲这样的道理:中国农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之中,前提和基础是农业现代化。未来这10多年的时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贵机遇,给我们这一代农民提供了绽放光彩的舞台,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用干一辈子甚至两辈子事业的热情去干好农业。

还记得2017年合作社小麦获得大丰收后,我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满腔热血保国粮,惠农政策助飞翔。农民亦有凌云志,不负党恩粮满仓。”后来我把这首诗贴在我办公室的墙上,一直激励自己。今天,我想把这首诗拿出来,送给我的同行们。加油!新时代的新农民!

主持人: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后的开局之年。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进程中,您明年准备怎么干?有什么目标和规划?

雍太文: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明年我们要继续抓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推广工作,在今年的基础之上稳步扩增,面积要达到2000万亩左右,力争打造更多个千亩高产示范片。今年的示范片打造主要集中在山东、四川,明年争取在每个省都要打造出两到三个千亩甚至万亩高产示范片。明年我们争取带状复合种植下的玉米产量基本不减,大豆产量能够达到全国大豆平均单产水平,即每亩132公斤,大面积高产要争取达到每亩150公斤以上。同时要进一步解决机械播种、机械收获、杂草防除等技术难题,让技术更加简单易懂和落地生根。

杜焕永:明年我有一个短期目标、一个长期目标。先说短期目标,这是最容易实现的,我们合作社过去一直在搞种植,明年我们想探索一下种养结合,计划建一座养殖场,先养500只羊。一来可以增加畜牧养殖收入,二来可以把合作社每年闲置下来的秸秆当成饲料,充分利用起来,变废为宝。

再看长期目标,这不是明年就能实现的,计划未来5年内完成。这个目标就是打造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园,这里面重点包括农耕文化展示、农业体验游、研学教育等内容。为什么要搞这个呢?因为据我观察,现在很多农村的小孩,其实也不太了解农业是怎么回事了,不知道农民是怎么种地的,甚至连馒头是怎么来的也不清楚。我就希望通过我们这个农业产业园建设,留住一部分农业文化,让我们的孩子能够了解农业是什么、了解农民的辛苦和不易。这是我这些年一直想做的一件事。

廖建毅:今年受到高温天气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果园产业与休闲农业的发展没有达到预期,因此明年要继续做好这两件事情。首先是要把果园产业园打造成观光旅游的产业园,明年要落地正式开园,做好融合发展。同时,继续打造红色文化基地,做到可以承接周边的学校、机关、企业等研学活动,拓展收入来源。这两个项目可以说今年已经启动了三分之一,等过完年就按照原定计划跟进。我们也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在春暖花开时节到我们这个湖南小山村做客。

主持人:这一年,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雍太文与团队的其他科学家一同,跑遍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田间地头,克服高温困难,播撒下技术的种子;托管了几万亩土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带领周边农户,创下合作社粮食产量新高,对农业发展充满激情与期待;在回乡担任村支书的第四年,廖建毅带领村“两委”班子摸清了马渡村未来的发展方向,力图走出一条适合本地的规模化种植与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之路。他们是三农战线奋进2022的一个缩影,新时代新征程上,千千万万如他们一般的三农工作者正在奋力向前。感谢三位嘉宾做客《对话》栏目,分享收获与感悟!


原文链接:https://szb.farmer.com.cn/2022/20221229/20221229_008/20221229_008_1.htm


党委办电话:028-86290875  行政办电话:028-86290872  就业办电话:028-86290871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邮编:611130

雅公网安备5118010004号  版权说明:Copyright © 2021 www.sjzxinle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官方)APP下载安装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版权所有。

Baidu
sogou